2014年7月7日星期一

每日之情绪粮食

每日之情绪食粮

∴要記住快樂時光裡的一點一滴,才能在自己最脆弱的時候,拿來抵禦環境中的負面能量。

∴別人不快樂,不必要把自己也跟著賠進去,也不需要因此減少跟孩子的快樂時光。

∴對自己的肯定,由自己來,雖然辛苦,也許寂寞,但是最長久,最有力。

∴能持續付出,才能創造不同。

∵∴∵∴∵∴∵∴∵∴∵∴∵∴∵∴∵∴



我印象當中,有一位全職媽媽,跟我分享過她的心情。她說,她的兩個孩子很皮,講都講不聽,於是受不了,就是大吼、咒罵,甚至會動手。因為這樣,爸爸就不高興,又會罵她,整個家庭氣氛烏煙瘴氣,她感覺自己糟透了。

其實,她有部分想要罵給爸爸聽,因為爸爸都不管,回家只會當大爺看電視。沒想到,爸爸又會把問題都丟回給媽媽,責怪媽媽不會教。
最常見的親子衝突,就是孩子們回家就打電動,不做功課。媽媽吼幾句,有時候會有效果,孩子會甩門進房間,但有沒有寫功課就不知道了。偶爾去睡覺,還是沒寫。哥哥年紀越來越大,開始會用在學校學到的髒話回嗆,弟弟也跟著學。只要假日媽媽有事獨自出門,交給爸爸帶,回到家,孩子就是在打電動,爸爸也不管,有時甚至跟著一起打,說是難得陪孩子,不想把氣氛搞得太糟。
千錯萬錯,好像都是媽媽的錯。媽媽很挫折,在家裡根本沒有地位可言。
全職主婦的成就感來源本來就不多了,連自己的孩子都帶不好,先生也不諒解。回到婆家,公婆都不用開口,光是看著孫子們搖搖頭,媽媽就想找個地洞鑽進去,在婆家的一分一秒都如坐針氈。
我當時年紀輕,跟媽媽講了不少教養技巧。像是媽媽講話常帶著情緒,指令又模糊,例如:「你不知道現在該幹什麼嗎?」、「你這個行為跟壞小孩有什麼兩樣?」…等等的話。可是,「去寫功課」、「去洗澡」簡單幾句就可以交代完了,不需要夾帶情緒,又可以減少彼此的衝突。
還有,媽媽常說「不要」,那也是親子衝突的關鍵,可以多說「要做什麼」的指令。最好搭配成功經驗,用平穩或輕鬆的口氣表達出來,「上次你回家,其實一下子就寫完功課了,寫完再玩,不是輕鬆很多嗎?」
類似的技巧,我講了很多,甚至跟孩子互動示範給媽媽看。可是,我發現媽媽可能做一點點,或者根本就沒做,就放棄了。
我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,也不夠同理家長。我當時感到挫折,也有點氣惱。明明這麼可行的技巧,非常具體的說明,甚至要說出什麼字句,都幫忙舉例了,只要照著做就可以,為什麼不去做?
我常常想著過去的案例,每想一次,都會因為經驗不同,有新的想法。我在猜,會不會是這位媽媽對自己的信心整個喪失了,根本覺得自己不是好媽媽,處於自暴自棄的狀態?
如果一個媽媽,連自己都做不好,怎麼還會有力量,去幫助孩子?是不是有很多媽媽,也處在類似的困境?
我想試著用文字,看能不能做些什麼。
首先,選擇當一個全職媽媽,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。
全職媽媽不輕鬆,要做到「好」,很不容易。把自己的價值,把自己的世界,跟家庭綁在一起,這換成是男生,可能不見得願意。
讓自己處在這樣的狀態下,對有些人來說,真的很沒安全感。因為所謂的「好」,很難定義,如果家人或同住的公婆不滿意,那自己怎麼付出,好像都得到否定。這時候,更應該自己肯定自己,因為肯定是種力量,能帶著自己繼續前進。
把一天的家務做完,睡覺之前,先想想孩子的可愛,或者先生的體貼(如果有的話),還有,告訴自己,「今天真是不容易,辛苦自己了!」
我認識不少媽媽,常等著另一半肯定,但後來選擇放棄。我們姑且想成,另一半的功力不夠,只好靠我們自己,這樣想會比較讓自己過得去。
其次,我們難免講錯話,做錯事,別全盤否定自己。
像是案例中的媽媽,常擺盪在嘶吼與後悔之間。別害怕承認自己的軟弱,自己會有情緒,不是什麼奇怪的事。
我聽過一句很好的話,可以對自己多說幾遍:「我可以有很糟糕的情緒,但是我不是一個糟糕的人。我是一個平凡的人,偶爾有糟糕的情緒。」
有負面情緒都難免,但我們可以不要讓它擴大,好像本來天空只有一片烏雲,我們卻任由烏雲把我們籠罩起來,看不見自己。鑽牛角尖的終極心法,就是讓負面情緒無限延伸。
最後,別讓小確幸溜走。
我認識一位爸爸,喜歡帶小孩,請假幾乎都是陪著孩子,但帶小孩的方式,常被否定。其實沒什麼,就是觀念不同。他只好常獨自帶著孩子出去玩,他安排孩子喜歡的活動,孩子不但開心,各項能力都開始進步。

雖然爸爸依然被否定,孩子小也說不了什麼。但是爸爸得要記住快樂時光裡的一點一滴,才能在自己最脆弱的時候,拿來抵禦環境中的負面能量。
別人不快樂,不必要把自己也跟著賠進去,也不需要因此減少跟孩子的快樂時光。對自己的肯定,由自己來,雖然辛苦,也許寂寞,但是最長久,最有力。能持續付出,才能創造不同。
各位辛苦為家的爸爸媽媽們,別忘記肯定自己!祝福大家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相關文章與訪問
http://redbeanice0131.pixnet.net/blog/post/114513320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